【專欄作家:社工Natalie和平育兒園地】脫離當下,迷信規劃的學習
一天,小明在街上問媽媽,這是什麼車? 這是什麼車? 這又是什麼車? 媽媽認真回答了好幾次後,感到煩厭,就乾脆拿出新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。隔兩天,小明在學校裡學習車的不同種類。
一天,小明在學校喝水的時候,無意中發現筷子敲打玻璃杯會發出清脆動聽的聲響,不停敲不停敲。老師怕聲音吵也怕杯子敲破,所以命令小明不要再敲,快快正正經經把水喝完。隔兩天,小明在學校藝術體驗課裡,學習在玻璃杯注入不同容量的水敲不同的聲響。
有趣嗎?
當小明在街上問問題,或在學校裡自己敲打玻璃杯時,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好奇,會回答,會體諒。但是,我們也通常會敷衍一些,不會視為一個該珍而重之的學習時機。或許是由於時間趕急,不能停下來繼續學習,或許是由於環境有不容許的因素,
或許,
只是由於壓根兒,太過迷信規劃,
當這些偶然到來時,我們根本沒想過這是學習。
我想,現時教育文化中最摧毀孩子學習的,
不僅是催谷和過早要小孩掌握不合年齡的知識,
而是這種 脫離真實,迷信規劃。
這一點並不是減低功課量,取消BCA就能夠解決,這是牽涉我們對教育和學習根深蒂固的認知,如果不來個思考上的大反轉,這一種學習模式是無法扭轉的。
明明是同一個主題,甚至同一個意念,為什麼小孩自發的好奇舉動就不算學習,而一旦放在由成人規劃的課程裡就變成了學習?
天性使然,小孩本身就滿有好奇心和學習動機,他們就是學習的主體。當求知欲來臨時,成人順著小孩好奇的東西,分享自己的經驗,或跟小孩一同尋找答案。當找到答案時,小孩那由衷的喜悅和滿足感,成人看到都覺得感動。
小孩從學習中得到喜悅和滿足感,不是家長苦苦期待的嗎? 而小孩很難在體制內得到滿足感,因為他都在學一些別人塞給他的東西。
而最吊詭的是,那些別人塞的東西,他曾經自發想了解,卻被家長和老師敷衍了事或中止。然後,隔了不知多少歲月,在成人規劃好的課程中再次出現。
我曾想過在我的Home school小組,締造一個接近零規劃完全由孩子主導的空間,卻也是擔心,在香港教育文化下,有多少家長能理解和接納這一種學習模式 ? 而不覺得虛耗光陰 ?
在成人規劃下,小孩須學習十件事情,小孩有興趣並真正進入生命的,有一件已是難能可貴,而結果告訴我們,有不少孩子是十件都不愛。
在不規劃下,小孩自發學習三件事情,三件也是自動自主,自得其樂的。
想深一層,哪一種才是真正的虛耗光陰呢。
除了催谷 vs happy , 填鴨 vs 創新,
我們也值得想想,
小孩主導 vs 成人規劃 這一個角度 ?
而這一個角度上去看,不僅制度,學校,老師,
我們家長在小孩的學習上,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。
Natalie Ho 為 家庭教育及輔導社工,facebook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的創辦人,樂於與家長分享教養資訊。Natalie現為壹週刊,人氣網上親子平台OhPaMa及HK01寫親子專欄,並曾獲星島親子王及HK01進行專訪,分享育兒心得。Natalie 醉心研究親子關係建立及兒童心理發展,曾獲多間學校及機構邀請演講,主講的育兒工作坊接近一百場。
想了解更多,可以follow【玩樂才是正經事】喔!